南大校長:不是所有博士生都能畢業;中大校長:博士生應繼續擴招
據南京人民廣播電臺報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校長呂建表示,目前我國可能有65%的博士無法按期畢業。他表示:不是所有的博士生都理所當然能畢業 ,能否構建一個合理的分流機制,讓適合的人讀下去,為國家做出更多的貢獻,然后盡量的按時畢業;不適合的,用分流技術。
全國人大代表 呂建
具體而言,呂建這樣表示:
我國博士按期畢業率比較低,2012年的時候40%的人無法按期畢業,目前這個比例可能達到了65%,從年限上來看,三年博士最長八年畢不了業。
博士是國家創新的一個重要力量,這樣的現象值得我們反思三點:我國的博士培養模式怎么樣?導師的投入是否足夠?學生個人是否努力?
目前,我們的博士教育體系是開頭松——中間松——畢業嚴 。能不能在中間過程也嚴格起來?一旦嚴格要求,老師要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博士生培養過程中,在學問上關心學生,在思想品德上、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上影響學生。
同時,我們的社會也要建立一個觀念,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博士畢業的。
博士的培養不可能千篇一律。
另外,我們也希望建立博士服務體系,包括博士生在讀期間待遇能不能提高一些?碰到的心理問題,發展中的困惑,由誰來支持他?論文是必須自己完成,沒有任何的捷徑好走,但在其他方面,我們希望國家可以多一些關心。
在南京大學,有一個叫433博士培養模式。明確:中間過程嚴格要求。每一次資格考試必須有15%的人不能通過,不要等到畢業的時候就來不及了。博士論文不是簡單會背書考試,它是創造知識的過程。
有學生可能不適合南大,但適應別的學校;或者有學生在其他學校不適合,到南大適合了。博士的培養不可能千篇一律。能否構建一個合理的分流機制,讓適合的人讀下去,為國家做出更多的貢獻,然后盡量的按時畢業。不適合的,我們用分流技術,比方說博士不適合,就碩士畢業班,從而能人盡其才。
據科技日報報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建議:應繼續擴大博士生招生規模。
具體而言,羅俊這樣表示:
中山大學有2266名教授具備博士生導師資格,但博士生每年招生規模只有1700人。在保證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博士生指標后,一般都是2—3名教授去競爭1個博士生招收名額,一批優秀教授不是每年都能招收博士生。去年提出擴大博士生招生、培養規模建議后,招生指標有所提高,但還不夠。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博士生招生和培養總體存在規模偏小的突出問題。我國人口總量是美國的4.3倍,博士畢業生數不及美國的1/3,差距非常明顯。我國博士生培養規模偏小與高水平創新人才迫切需求之間的矛盾突顯。(詳細內容請戳傳送門)
對于這兩位校長的建議,你怎么看?歡迎留言發表你的意見。
本文來源:募格學術整理自本文整理自國青年報(ID:zqbcyol 張力友)、南京人民廣播電臺(FM106.9記者 楊洋)、青塔(ID:cingta-com)、科技日報(陳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社科學術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