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大道院士:論文掛帥難以成就國際一流
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大考察時強調,要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2016年5月30日,他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提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他還要求“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這其中,“中國特色”“自主創新”被一再提及,凸顯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中國科技事業發展的高瞻遠矚和深謀遠慮。與之形成對比的是,近年來,“國際前沿”“國際一流”的口號在科技界不絕于耳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然而,“緊跟”與照搬“國際前沿”和“國際熱點”,將外國人的研究方向奉為自己的方向,導致一些研究領域、科學問題、研究思路等大都是從別人那里“引進”的,中國科研人員的學術思想因此被固化在西方框架與模式之中。
反映在科技成果及人才評價方面,就是由以應用單位和社會評價轉到以SCI為主導的論文及其引用頻次和影響因子評價。“論文掛帥”使科技人才價值觀被嚴重扭曲,在某種程度上惡化了中國的科研環境。論文數量和發表雜志的“檔次”,特別是SCI類論文,已成為部分學者衡量自己價值、地位的象征,也代表了其擁有的資源。
目前,“論文掛帥”已經形成了龐大的價值網絡。這個網絡覆蓋廣大學者、評審(咨詢等)專家、科研單位領導、政府科研管理機構、社會、媒體等各個層面,主導著科研項目的立項、審批、評審、批準、實施、中期評估、驗收等所有環節。
然而,以SCI為主導的“論文掛帥”使我國科技工作者的民族自信心在逐漸喪失。很多學者認為,我國的科學技術只能在西方國家提出的概念、模式及體系中發展,現在中國還沒有自立門戶的可能。一些機構與學者專家怎么也看不起本國學者與專家的發明創造。沒有高頻次被引的SCI文章,就不能被評上人才頭銜,不能獲獎。但是,緊跟的結果是,即使在“國際前沿”里有所創新,能算是國際一流嗎?人家認可你是國際一流嗎?
放大來看,各種項目的立項、驗收、評審與獎勵,各種頭銜人才的選拔以及諸多重大項目的立項與成果評審,這些關系到我們國家命運的科學事業中的大事,使用的卻是一些西方國家的方向、理念框架、標準和外國專家所做的評價。由此不禁要問:我們一直在追隨“國際前沿”,那么到底是國際化了,還是被國際化了?
客觀效果是,我國的科學事業逐漸脫離“中國特色,自主創新”的方向。這不可避免地扼殺了科技創造力。
(圖片來源:千圖網)
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強調的就是只有民族的、國家的原始創新,才能成為真正的國際一流。令人痛心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幾十年來在黨的領導下逐漸培養起來的以為國家服務為榮的價值觀及兢兢業業、踏踏實實的精神,當下受到嚴重腐蝕。科技界人心浮躁、急于求成,專注與沉穩的研究精神日益喪失,能踏踏實實做事的人越來越少。
科技界盲目追隨“國際前沿”“國際熱點”,極其不利于我們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也嚴重影響到科技強國建設,因此亟待進一步激發與提高我國科技人員迅速趕上并超越世界水平的創新情懷及自信心。
大力提倡科學技術發展要緊密結合國家發展的需要,著力解決國家經濟發展面臨的前沿科學與尖端技術問題,并逐步占領未來世界若干重要領域的科技制高點。要強調在科技發展的長河中,幾乎所有的偉大發明、每一個國家的重大科技成就,都不是由論文量化指標推動的。
同時,特別需要加強敬業與忠誠的科學家精神教育。忠誠與敬業,是人性中最美好、最光輝的一面,更是科學家精神的精髓。要強調追求真理,忠于國家,激發學者的愛國情懷;強調科學家全心全意實現理想;強調奉獻精神,不怕吃苦,專心搞科研,成為國家可信賴的學者。其中,尤其要倡導中華民族及中國科技界人士、科學家之間的“信”字的光榮傳統,將其作為科學工作者安身立命之高尚品德。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科學報》(2018-05-21 第1版 要聞,原題《只有自主創新才能成就國際一流》)